針對這種感覺,有一個特殊的術語稱為“條件自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但若只有通過某特定情境或條件才能獲得自尊,就很容易陷入情緒的泥沼。比如:「只有當我的父母、伴侶、同事或者身邊友人高度認同時,我才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坦白說,我們的許多心理困擾來自社會上其他人的期望和評價,正是這種文化體係,正是這種文化體係導致我們高度饑渴和過度敏感。
如果您感到被別人討厭怎麽辦?
一, 你要知道這種“被人討厭”的感受是不是真的。
有時候是我們自己將周邊人給敵視化了,還是他們並沒有刻意地討厭你,只是和你不是特別熟悉,缺少交談。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她告訴我,你不是害怕“被人討厭”,只是太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這個臨界點很難掌握。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高自尊是積極導向的人生關鍵。但是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現代人的感知並非如此:“自尊對滿足的期待就像一個無底洞,您會對此感到更加不快樂。” 我們經常習慣耗費太多精力去影響他人,去填平那一份“我為什麽被討厭”和“我為什麽沒有被喜歡”。而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將自己的自我價值交到他人手中。不管對方是真討厭你,還是自己大腦的偽裝情緒”,我們都不應該把註意力過分地放到別人的眼光上。
二,人際關係的高敏感性是一種人格特質,而不是疾病。
高敏感特質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但人際關係的高敏感性揭示了我們長期以來對人際關係的恐懼以及多年來積累得令人沮喪的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擔憂和敏感性並不是多餘的:它們可以保護您免受我們想象中的傷害。唯一的問題在於,那些傷害可能往往並不會真的發生。你可能只是比別人更需要放鬆或短暫的抽離人群。
三,在人際關係中高敏感人,每次社交都像是考驗。
根據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核心信念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理解外部世界。 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書籍和課程的幫助,或求助於心理諮詢師以找到我們的核心信念。在此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意識到我們的核心信念如何影響我們對他人的看法。 為了闡明我們的實際需求,因為只要滿足了這些需求,我們就有機會改變我們的觀點並動搖那些負面的核心信念。
也許我們對人際關係非常敏感,我們需要比其他人更多的時間來相信人際關係中沒有那麽多的拒絕和批評。 即使是那些真正的拒絕和批評也常常不是針對我們的。我們懷著忐忑的心情,所做的每一次嘗試,都是勇敢而有意義的冒險。
四,如果討厭你的人不是陌生人,而是來自親密關係中隱晦的嫌棄怎麽辦?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寫道,人們經常借愛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實。理想的人際關係可能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如果我們的生活目標是滿足他人,我們將永遠無法真正感到舒適和幸福。 我的想法是永遠不要強迫自己成為取悅他人的“某種類型”。
愛你的人會喜歡並接受關於你的一切。